首页 > 两汉的诗句

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。

时间:2022-09-18 两汉 查看: 83   作者:佚名

出自汉朝汉无名氏《古诗十九首》

庭中有奇树,绿叶发华滋。
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。
馨香盈怀袖,路远莫致之。
此物何足贡?但感别经时。

出自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九。
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。全诗八句,可分作两个层次。
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:在春天的庭院里,有一株嘉美的树,在满树绿叶的
衬托下,开出了茂密的花朵,显得格外生气勃勃。春意盎然。女主人攀着枝条,折
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,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。
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,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。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
礼教的严重束缚,生活的圈子很狭小,不像许多男子那样,环境的变迁,旅途的艰
辛,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;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,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
闷而缺少变化,使人感到麻木。唯有气候的变化,季节的转换,是她们最敏感的,
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,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,却仍
然没有尽头。“庭中有奇树,绿叶发华滋。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。”这两句诗
写得很朴素,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。但是把
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,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,引起读者
许多联想: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,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?也许,在整个寒
冬,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,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,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
希望。那时候,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,春日融融,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
之下,执手相望,倾诉衷肠。可是,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,繁花满树了,而站在
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,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?再说,如果她只是偶
尔地见了这棵树,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:时光过得真快,转眼又是一年
了!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,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,从鹅黄到翠绿,渐
渐地铺满了树冠;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,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
片。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,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,不是更令人
难以忍受吗?此时此刻,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,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
亲人。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,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。也许,她指待这花
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,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;也许,她
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,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,催促他早日归来。总之,我
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,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?
自第五句发生转折,进入第二个层次。“馨香盈怀袖”,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
妇人的衣襟和衣袖。这句紧承上面“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”两句,同时描绘出
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。这花是“奇树”的花,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,不同于一
般的杂花野卉,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,寄托深切的思念,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至于人物的神情,诗人虽没有明写,但一个“盈”字,却暗示我们:主人公手执花
枝,站立了很久。本来,她“攀条折其荣”,是因为思绪久积,情不自禁;可待到
折下花来,才猛然想到:天遥地远,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。古时
交通不便,通信都很困难,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?此时的她,只是痴痴
地手执着花儿,久久地站在树下,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。她似乎忘记了时
间,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,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。“馨香盈怀袖,路远莫致
之”,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,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。我们还可
以进一步想象: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?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?因为这奇树
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,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,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
。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,她所爱的人儿,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
间呢?而如今,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?可曾遭遇到什么?她自己所感受的痛
苦,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?……不管她想到了什么,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
脱的,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。古代妇女的生活,本来
就那么狭窄单调,唯有真诚的爱情,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。当这点乐趣
也不能保有的时候,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!花开花落,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
番风雨呢?现在,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,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
,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,以花来衬托人物,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。一方面,花
事的兴盛,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;另一方面,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,那就
是:花事虽盛,可是风吹雨打,很快就会败落,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
?在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另一篇《冉冉孤竹生》里面,有这样一段话:“伤彼蕙兰花
,含英扬光辉;过时而不采,将随秋草萎。”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,比喻女
主人公的青春不长,红颜易老。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。但是在《庭中有
奇树》这一篇中,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,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。
诗的最后两句:“此物何足贡,但感别经时。”,大意是说:“这花有什么稀
罕呢?只是因为别离太久,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。”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
、自我宽慰的话,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。从前面六句来看,诗人对于花的珍奇
美丽,本来是极力赞扬的。可是写到这里,突然又说“此物何足贡”,未免使人有
点惊疑。其实,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,正是为了后扬“但感别经时”这一相思怀念
的主题。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,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。但这一抑
一扬,诗的感情增强了,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。诗写到这里,算结束了。然而
题外之意,仍然耐人寻味:主人公折花,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,从中得到一点
慰藉;而偏偏所思在天涯,花儿无法寄达,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;相思怀念更加无
法解脱。
(孙明)
展开全文
上一篇: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
下一篇:顾视世间人,为乐甚独殊。
输入字:
相关知识
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

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_摘自《礼记·礼运》解释: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,始于饮食活动之源。原文摘要:胡不遄死?』是故夫礼,必本于天,殽于地,列于鬼神,达于丧祭、射御、冠昏、朝聘。故圣人以礼

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

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_摘自《礼记·学记》解释:优秀的冶匠的儿子,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;好的射手的儿子,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。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。原文摘要:之;不善学者,师勤

面誉者不忠,饰貌者不情

面誉者不忠,饰貌者不情_摘自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第七十二》解释:当面奉承的人往往不忠实;掩饰面目的人往往没有真情。原文摘要:以亲,货贿以交,接利以合,故得望誉征利,而依隐於物,曰贪鄙者

多私者不义,扬言者寡信。

多私者不义,扬言者寡信。_摘自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第七十二》解释:更多地考虑自己私利的人没有道义可讲;说大话的人很少能实践诺言。原文摘要:利,而依隐於物,曰贪鄙者也。质不断,辞不至;少其

君子多知而择焉,博学而算焉,多言而慎焉。

君子多知而择焉,博学而算焉,多言而慎焉。_摘自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第四十九》解释:君子要能够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,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辨别好坏,多参与谋议并出言谨慎。原文摘要:之言。故曰:与其奢也宁俭,与其

君子执仁立志,先行后言,千里之外,皆为兄弟,苟是之不为,则虽汝亲,庸孰能亲汝乎

君子执仁立志,先行后言,千里之外,皆为兄弟,苟是之不为,则虽汝亲,庸孰能亲汝乎_摘自《大戴礼记·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》解释:君子坚持仁爱,坚定志向,先做后说,千里之外都是兄弟。假如你不这样做,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,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!原文摘要:

得贤者安存,失贤者危亡

得贤者安存,失贤者危亡_摘自《大戴礼记·保傅第四十八》解释:得到贤能之士治国理政,则国家就安定存在,失去贤能之士的辅政,则国家就有危亡之虞。原文摘要:止,又以尸谏,可谓忠不衰矣。纣杀王

衰世好信鬼,愚人好求福。

衰世好信鬼,愚人好求福。_摘自《论衡·卷二十五·解除篇》解释:没落的时代喜好相信鬼魅,愚蠢的人们喜好祈求福分。原文摘要:法,缘古逐疫之礼也。昔颛顼氏有子三人,生而皆亡,一居江水为虐鬼,一

牛刀可以割鸡,鸡刀难以屠牛。

牛刀可以割鸡,鸡刀难以屠牛。_摘自《论衡·卷十二·程材篇》解释:宰牛的刀可以杀鸡,杀鸡的刀难以宰牛。原文摘要:治本,文吏理末,道本与事末比,定尊卑之高下,可得程矣。尧以俊德,致黎民雍。孔子曰

人有所优,固有所劣;人有所工,固有所拙。

人有所优,固有所劣;人有所工,固有所拙。_摘自《论衡·卷二十八·书解篇》解释:人有优点,也必有缺点;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,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。原文摘要:则精有所尽索。著作之人,书言通奇,其材已极,其知已罢